浙江省社科联与潮新闻携手策划制作的“大道浙学”系列AI短视频,已于8月31日正式上线,专题戳:。
今天推出的第三期,我们一起走进“中原文献之宗”吕祖谦。
吕祖谦是南宋理学家,他潜心明招山做学问,承袭和发展王充思想,开创金华学派,还将这座山打造成南宋的“百家讲坛”。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一位博物专家,写出中国最早的物候学专著。
让我们跟随AI的镜头,去见见这位八百多年前的浙江人。
附:“大道浙学”第三集旁白,方便观看。
浙中山城武义
有一座明招山
八百年来
文脉绵延
浸润着当下的日常
当地人将“明招”刻入街巷、学校与生活
展开剩余86%只因这里曾有一位学者
点燃了一座山的文化之光
他就是南宋大儒吕祖谦
为父母守墓的六年间
他潜心治学
开创金华学派
作为吕祖谦的“精神道场”
明招山水秀山灵
让真心做学问的人
身心沉静
什么是“金华学派”
它是一千多年前王充思想的承袭和发展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归纳
“金华学派”的核心
在于儒家的民本尚义、务实兼容
它不囿于学派之见 主张求同存异
明招山上
他与挚友朱熹“相爱相杀”
朱熹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吕祖谦却重事功、讲实用
二人激辩学问 碰撞思想
永康、永嘉学派的学者亦纷至沓来
吕祖谦架起南宋学术的桥梁
“昔从东莱吕太史,秋夜共住明招山”
叶适这句诗
记录了南宋“百家讲坛”的盛况
育人 著书
组成了他的一生
吕祖谦和朋友们的“公开课”
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
他们或骑马或乘船或步行 纷至沓来
武义的小伙们
更是白天耕种 晨昏苦读
吕祖谦写就一部《东莱博议》风靡科举考场
成为学子的“提分宝典”
短短数十年
武义走出40余名进士
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
吕祖谦的愿景
至今仍在浙江务实创新的实践中回响。
他创立的丽泽书院
已不止于一座书院
而是一种精神的感召
生命的最后两年
吕祖谦写出一部《庚子辛丑日记》
完成了一场与自然的对话
他精确记录了金华物候
惊蛰三日,桃花盛开
秋分时节,蟋蟀初鸣
这部“临终日记”
被竺可桢誉为中国最早的物候学专著
他用学者的执着
将四季的密码刻入文字
让科学与诗意在明招山交织
春看桃杏 夏观李
秋闻虫鸣 冬赏梅
身在自然中
特别容易回忆少年时
吕祖谦在书香的熏习中成长
翻阅家藏中原文献 饱读诗书
本可凭借家庭余荫 轻松做官
但他以科举入仕 以证实力
他26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后
时时与圣人之说相遇
“中原文献之宗”的渊源
就在这里
八百年过去
明招山的弦诵之声从未消散
吕祖谦的“和而不同”
滋养了浙东学派的兼容并蓄
他的务实精神
深植于今日浙商的血液中
一座山 一个人 一种文化
明招山上的故事里 流淌着浙学的传承和前行
今天的游人
也乐于寻找丽泽书院的踪迹
或到明招山转一转
因为 那里有吕祖谦始于八百年前的思索
还有他曾经爱过的花花草草
策划 郭华巍 钱伟刚
总统筹 刘东 梁国瑞 黄昕
执行统筹 汤霁英 孙雯 陈海伟
学术支持 张宏敏
AI制作 潘培 黄艺 蔡和瑾 龚子皓
文案 孙雯
鸣谢
上虞王充小学
永康市陈亮研究会
瑞安市叶适纪念馆
金华市社科联
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
杭州龚自珍纪念馆
余杭章太炎故居纪念馆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联合出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潮新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于:北京市股民股票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