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家长的天塌了!
在刚过去的周末,陆续有学校通知,小学一二年级周二到周五下午只上一节课,14:55分就要放学,比幼儿园还早!
这意味着,很多家长3点就要到学校门口接娃,这究竟有几个家庭能做到?
不过放眼全市,暂时不是所有学校都如此。
如越秀区黄花小学是周一、二、四下午两节课后放学,周三、五下午一节课后放学;
天河区华阳小学则是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安排四节课,下午安排三节课......
但调整趋势已然显现,究其根源是在响应国家“双减”政策。
今年7月广州市教育局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5年修订)》明确要求:
一至二年级每周课时从28节减至26节。
政策本意是为低龄学生减负,却意外触发了家庭生活的"地震"。
此消息一出,大部分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焦虑和反对。
因为双职工家庭的时间表与下午三点的放学铃严重错位,接孩子成了不可能任务。
家里有老人帮忙还好,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的,只能转向托管班或培训班。
这笔经济账算下来令人心惊。
下午4点到8点的校外托管,主流价格已飙升至2000-3000元/月;
若是选择美术、舞蹈等素质培训课,单课时普遍150-300元,一个月下来四五千元轻轻松松。
尽管部分学校提供校内托管,这类托管一般由政府补贴或学校统筹,价格相对亲民,每月大约在500-800元之间。
但校内托管资源有限、名额紧张,并不能覆盖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于是很多家长仍然被迫转向市场化的校外机构。
所以这一轮操作下来,最终的赢家估计只有教培机构了。
不仅客群规模扩大了,利润空间也相当可观。
教培到底有多赚钱?我有一位业内朋友,学历很牛,失业后在家带娃,积累了“实战经验”后想去教培机构试试水。
结果一问,每天三小时,每小时20元,月工资算下来才1800元,直接傻了眼。
而这60元一节的课,到了家长那里,收费往往是200元以上。中间的差价,足见教培的利润空间有多大。
说到底,“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减负、减压,把童年还给孩子,也让教育回归理性。
政策试图斩断课外培训的疯狂内卷,控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压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值得肯定。
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推出各类配套措施,试图降低生养成本、鼓励生育。
比如不少地区开始发放育儿补贴、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税务方面也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额度提至每月2000元。
广州本地就有幼儿园大班免费等政策逐步落地,确实让部分家长省下了一笔开支。
但政策善意与现实落地之间,往往存在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就拿育儿补贴来说,不少家长发现,育儿补贴尚未到账,奶粉、纸尿裤已悄然涨价。
有家长对比购买记录发现,同一款奶粉有补贴政策前卖191元,如今已涨到270元;一包纸尿裤也贵了十到二十块。
商家当然对外声称“并未涨价,只是回收折扣”,可消费者拿到手的账单不会说谎。
当实际支出变多,育儿补贴落地后不仅没有减少育儿负担,反而增加了负担......
尽管央媒此前发文呼吁,应建立母婴产品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对借政策哄抬物价的商家依法严惩。
△消息来源:8月9日的新华社电讯
但就目前来看,效果尚未真正显现。不少家长仍然感到育儿成本不降反升,所谓“补贴”被悄无声息地消化在了涨价潮中。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经历严峻考验。总和生育率已跌破1.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1.5,人口结构面临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夹击。
尽管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较2023年增加52万,实现七年来首次回升,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仍连续三年为负。
国家以空前力度构建生育支持体系,每一笔补贴、每一项减负政策,都承载着提振生育、缓解压力的双重期待。
但好的政策,更需要好的落实与监管。否则,再好的初衷也可能被现实扭曲,再有力的支持也可能被中间环节消耗。
放学时间提前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家长接得住、接得稳;
育儿补贴也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抵达家庭、不被市场“截流”。
我们呼吁的不是停止政策,而是更系统、更细腻的政策配套与响应机制。
只有在每一个执行环节都站好岗、把好关,才能真正让年轻人敢生、愿生孩子。
股民股票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